Responsive Advertisement

史景遷將中國歷史從明末清初一直講到整代清朝、中華民國、中共人民共和國,這四大政體的時空演進。他筆法客觀中仍帶有他自己的觀點,其實我蠻喜歡加入自己觀點的歷史作品,也才能對我這樣看歷史門道的讀者,能點到箇中精妙與不小心就錯過的歷史轉戾點。

民族自信的春秋起落(1)-「追尋現代中國」讀後感 民族自信的春秋起落(1)-「追尋現代中國」讀後感

以中國人的本位主義來說,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被「外民族」統治了。儘管大清從努爾哈赤開始,即開始用漢臣,再到順治康熙一朝,朝中漢臣比例逐漸升高,清朝皇帝也夠勵精圖治,但部分人民依然思念明朝中原正統漢人血統,卻不思考明朝政府體制的紊亂僵化,這時是漢人滿人民族性的抗爭。

民族自信的春秋起落(1)-「追尋現代中國」讀後感

民族自信的春秋起落(1)-「追尋現代中國」讀後感



史景遷將中國歷史從明末清初一直講到整代清朝、中華民國、中共人民共和國,這四大政體的時空演進。他筆法客觀中仍帶有他自己的觀點,其實我蠻喜歡加入自己觀點的歷史作品,也才能對我這樣看歷史門道的讀者,能點到箇中精妙與不小心就錯過的歷史轉戾點。


首先我想先談的是,我所看到近代中國的民族性的演進。我先定義所謂的中國人民族性,地理範疇是以傳統中原人為標的,不包括明末東北邊的女真、蒙古、新疆、西藏等地。

中國民族性在明末是亂的,因為整體政府制度的衰頹,加上天災與外民族侵擾,形成流民亂潮。意外地在某幾個重要時間點下,意外地讓清朝入主中原。那時的中國民族與經濟生活相當洶湧,東南邊經濟富庶文化昌盛,西北邊卻是流民流離失所,北方與東北方卻又遭到女真族的侵擾。


以中國人的本位主義來說,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被「外民族」統治了。儘管大清從努爾哈赤開始,即開始用漢臣,再到順治康熙一朝,朝中漢臣比例逐漸升高,清朝皇帝也夠勵精圖治,但部分人民依然思念明朝中原正統漢人血統,卻不思考明朝政府體制的紊亂僵化,這時是漢人滿人民族性的抗爭。

直到康熙之後,大清入關統治經歷了兩代以上皇帝,除了皇帝夠努力運氣夠好外,整個明末留下來的政敵陸續被清除後,對外也對蒙古、新疆與西藏在軍事上各有斬獲,皇帝對漢人的尊重也保留漢人的政治制度,政體框架大致穩定,所謂漢人滿人真正開始民族性的融合,也開始所謂滿漢一家。

清朝康熙皇帝已將滿漢民族融合為中原民族中的一部分


此時的中國民族性是融合而昌盛的。但自以天國的被朝聖國概念自居,封閉了與當時正處於航海時代與工業革命的歐洲各國,也種下了後百年苦苦追趕的局面。種種差距從清朝中葉後開始發酵,歐洲不斷派人希望以與中國建立正常外交與貿易關係,從乾隆開始的溝通,中國以天國的姿態實在太高,後不得已只好在龐大商業利益下,歐洲列強開始用戰爭逼迫中國打開口岸做真正的生意。

清朝以來一直以天國自居,認為天國什麼都有,對所有外鄰皆以朝貢國對待,也種下閉鎖政策的後果

此時的中國才驚覺船堅炮利落後歐洲太多,皆以天朝自居的民族,開始受到衝擊,此時的衝擊開始為中國與歐洲列強的抗爭,幾場敗戰下來,民族自信心受挫甚深,但仇外的心態卻也逐漸萌芽。仇外的情緒也變成是中國內部一個壓力鍋,從道光之後逐漸增壓,直到光緒年間的義和團事變,整體變得不可收拾。

義和團事變其實主政者何嘗不知將招致列強火力的反擊,但因為內部民族壓力已造成民怨甚至民變的可能,威脅到統治者政權安定性,「只好」允許並鼓勵其發生,以宣洩內部民族壓力,也正是自義和團事變之後,中國被迫訂下了辛丑條約,在此時民族自信心慘遭羞辱,從此百年以來都存在著不如人的自卑。



0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