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 29, 2019
二叔早年在日本企業工作,因緣際會與泰國客戶有許多業務往來。離開日企之後就直接轉往泰國開設公司與工廠,做起老闆了。每每在年夜飯的時候聽到講述泰國的進步,也講述到台灣在某些部分趕不上的地方外,好奇去了三次的曼谷,究竟感受了什麼?
人生第四次來到曼谷,依然是一群人的團體,但卻是用行走的步調,走進這座城市,呼吸他的氣息。
來曼谷的那天台北,晴朗帶有一點微涼的秋意早晨,抵達曼谷時面對下午3點攝氏34度的溫度時,眾人急忙脫下襯衫或外套,只留下貼身T恤,卻依舊抵擋不了出關後迎面而來的熱潮撲面。
滲透汗水的氣候
除了機場接送外,大部分都需要搭著曼谷的捷運往返各個地點。即使走在相距不遠的景點,曼谷的悶熱就如同台北的盛夏,汗水從胸膛、背部與額頭無窮盡的爆開滲透。在頭兩天,我們已經對於移動於曼谷市區中感到畏懼,又因為搭配特定行程,只在百貨公司或商場中移動,交通方式也從搭乘捷運漸漸改變成搭乘計程車較多。
曼谷很多核心服務,從交通、購物與商業發展,都與他的氣候可能有些關聯。回國後的第一天,正好台北的東北季風到來,天空陰陰暗暗,對比曼谷每日艷陽高照的酷熱,對我來說,還比較習慣這帶有點憂鬱微涼的台北秋天。
現代與過去混雜的的曼谷交通
前三次來到曼谷的交通工具大部分是遊覽車,還未能體驗地鐵與當地大眾交通工具。小時曾聽導遊送機時說(大約15年前),當飛機飛回台北時,可能導遊還塞在從機場到市區路程中。曼谷的路面交通看似井然,大概因為道路配套規劃不足,車流依然擁擠,但無論在沒有標線的道路迴轉或大轉彎,駕駛們卻有一種亂中有序的默契。
BTS捷運是這次使用度最頻繁的捷運,與台北不同的是,曼谷捷運分不同公司經營,空中的BTS與地鐵在轉乘時,是必須出站再買票的,更不用說公車與捷運轉乘,在台北,一張悠遊卡就能行遍雙北市,「行」在軟體的整合,台北還是更貼近人性需求些。若沒有規劃好行程,要使用單次或儲值的購票方式,在往返曼谷景點,一日下來費用可能不太划算。
但若是兩三人以上結伴同行,曼谷的計程車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搭配類似UBER的當地「Grab」的叫車APP,一趟從市區到飯店半小時的計程車都沒有超過200元台幣,變成很划算又舒服的優雅選擇。(東南亞的小費依然不能少)
在計程車、共享叫車甚至嘟嘟車的競爭相當盛行,捷運因建造成本形成的使用費用比起台北相當,在曼谷搭乘捷運除非購買當地次數卡等,費用上並沒有太便宜。搭乘捷運的人看似很多,鬧區與觀光區的嘟嘟車依舊橫行,專車體系依然有豐厚利潤有利可圖,到現在曼谷的塞車印象仍深植在同行的每個人腦海中。
觀光客沒有所謂撿便宜的消費
走在繁華鬧區的曼谷,不只一次感覺像在香港。那種在各商場壅擠的人潮,各國籍遊客彼此穿梭其中,各種觀光客閱讀的說明標示。曼谷在旅遊的多元性展現相當強的生命力,但退稅等配套的門檻相較日本與香港,卻是高而不便。若在曼谷真的消費有品牌的商品,除非具有吸引力的特價,不然有時覺得台北的消費還算合理。
很多在知名品牌的商品,台北與泰國的差異,只是在幣別不同。一個連鎖品牌的商品在台北是1599元台幣,在泰國變成1599泰銖,若搭配刷卡與匯差等,每1000元在百貨公司的消費可能比台北貴上50元。
能真正想要找便宜好物的大概只有「恰圖恰市集」,但這些知名地點已經逐漸變成觀光客聚集的地方,價格的差異也逐漸擴大,在有限的體力與時間內,要貨比三家找到自己理想的價格真的很困難。
只有古蹟文明能帶來沉澱
最後,在這座城市找到能讓自己覺得寧靜的地方,還是只有古蹟了。想起之前帶父親去京都前,父親與奶奶談起旅行中會去的地點,奶奶說都一直「看廟」感覺很無聊。但旅行過程,父親感覺京都寺院或古蹟的各種美,已經遠超過「看廟」兩個字的粗淺意涵。
在曼谷參訪完「臥佛寺」後,坐在昭批耶河旁的飯店頂樓酒吧觀看夕陽與鄭王廟,才讓我呼吸到這座城市我想嗅到氣息。無怪乎身旁的人總推薦想去看古蹟的話就到清邁,繁忙的現代化大都市似乎已經無法吸引我駐足停留。我需要在不同的文化差異性中,找到脫離枯燥煩悶生活的一點線索,在不同視野下轉換沉澱。
都市,總適合一個人行走,去尋寶,在能兼顧便利性的考量,去找一個沒有人認識的角落。或許,才能找出這座城市各種規則與自我邏輯的矛盾,是怎麼一回事,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,不見得鬥艷,但絕對爭奇。
二叔早年在日本企業工作,因緣際會與泰國客戶有許多業務往來。離開日企之後就直接轉往泰國開設公司與工廠,做起老闆了。每每在年夜飯的時候聽到講述泰國的進步,也講述到台灣在某些部分趕不上的地方外,好奇去了三次的曼谷,究竟感受了什麼?
曼谷,悶熱而若即離的美感
二叔早年在日本企業工作,因緣際會與泰國客戶有許多業務往來。離開日企之後就直接轉往泰國開設公司與工廠,做起老闆了。每每在年夜飯的時候聽到講述泰國的進步,也講述到台灣在某些部分趕不上的地方外,好奇去了三次的曼谷,究竟感受了什麼?
曼谷,悶熱而若即離的美感
曼谷,悶熱而若即離的美感
二叔早年在日本企業工作,因緣際會與泰國客戶有許多業務往來。離開日企之後就直接轉往泰國開設公司與工廠,做起老闆了。每每在年夜飯的時候聽到講述泰國的進步,也講述到台灣在某些部分趕不上的地方外,好奇去了三次的曼谷,究竟感受了什麼?
人生第四次來到曼谷,依然是一群人的團體,但卻是用行走的步調,走進這座城市,呼吸他的氣息。
來曼谷的那天台北,晴朗帶有一點微涼的秋意早晨,抵達曼谷時面對下午3點攝氏34度的溫度時,眾人急忙脫下襯衫或外套,只留下貼身T恤,卻依舊抵擋不了出關後迎面而來的熱潮撲面。
滲透汗水的氣候
除了機場接送外,大部分都需要搭著曼谷的捷運往返各個地點。即使走在相距不遠的景點,曼谷的悶熱就如同台北的盛夏,汗水從胸膛、背部與額頭無窮盡的爆開滲透。在頭兩天,我們已經對於移動於曼谷市區中感到畏懼,又因為搭配特定行程,只在百貨公司或商場中移動,交通方式也從搭乘捷運漸漸改變成搭乘計程車較多。
曼谷很多核心服務,從交通、購物與商業發展,都與他的氣候可能有些關聯。回國後的第一天,正好台北的東北季風到來,天空陰陰暗暗,對比曼谷每日艷陽高照的酷熱,對我來說,還比較習慣這帶有點憂鬱微涼的台北秋天。
現代與過去混雜的的曼谷交通
前三次來到曼谷的交通工具大部分是遊覽車,還未能體驗地鐵與當地大眾交通工具。小時曾聽導遊送機時說(大約15年前),當飛機飛回台北時,可能導遊還塞在從機場到市區路程中。曼谷的路面交通看似井然,大概因為道路配套規劃不足,車流依然擁擠,但無論在沒有標線的道路迴轉或大轉彎,駕駛們卻有一種亂中有序的默契。
BTS捷運是這次使用度最頻繁的捷運,與台北不同的是,曼谷捷運分不同公司經營,空中的BTS與地鐵在轉乘時,是必須出站再買票的,更不用說公車與捷運轉乘,在台北,一張悠遊卡就能行遍雙北市,「行」在軟體的整合,台北還是更貼近人性需求些。若沒有規劃好行程,要使用單次或儲值的購票方式,在往返曼谷景點,一日下來費用可能不太划算。
但若是兩三人以上結伴同行,曼谷的計程車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搭配類似UBER的當地「Grab」的叫車APP,一趟從市區到飯店半小時的計程車都沒有超過200元台幣,變成很划算又舒服的優雅選擇。(東南亞的小費依然不能少)
在計程車、共享叫車甚至嘟嘟車的競爭相當盛行,捷運因建造成本形成的使用費用比起台北相當,在曼谷搭乘捷運除非購買當地次數卡等,費用上並沒有太便宜。搭乘捷運的人看似很多,鬧區與觀光區的嘟嘟車依舊橫行,專車體系依然有豐厚利潤有利可圖,到現在曼谷的塞車印象仍深植在同行的每個人腦海中。
觀光客沒有所謂撿便宜的消費
走在繁華鬧區的曼谷,不只一次感覺像在香港。那種在各商場壅擠的人潮,各國籍遊客彼此穿梭其中,各種觀光客閱讀的說明標示。曼谷在旅遊的多元性展現相當強的生命力,但退稅等配套的門檻相較日本與香港,卻是高而不便。若在曼谷真的消費有品牌的商品,除非具有吸引力的特價,不然有時覺得台北的消費還算合理。
很多在知名品牌的商品,台北與泰國的差異,只是在幣別不同。一個連鎖品牌的商品在台北是1599元台幣,在泰國變成1599泰銖,若搭配刷卡與匯差等,每1000元在百貨公司的消費可能比台北貴上50元。
能真正想要找便宜好物的大概只有「恰圖恰市集」,但這些知名地點已經逐漸變成觀光客聚集的地方,價格的差異也逐漸擴大,在有限的體力與時間內,要貨比三家找到自己理想的價格真的很困難。
只有古蹟文明能帶來沉澱
最後,在這座城市找到能讓自己覺得寧靜的地方,還是只有古蹟了。想起之前帶父親去京都前,父親與奶奶談起旅行中會去的地點,奶奶說都一直「看廟」感覺很無聊。但旅行過程,父親感覺京都寺院或古蹟的各種美,已經遠超過「看廟」兩個字的粗淺意涵。
在曼谷參訪完「臥佛寺」後,坐在昭批耶河旁的飯店頂樓酒吧觀看夕陽與鄭王廟,才讓我呼吸到這座城市我想嗅到氣息。無怪乎身旁的人總推薦想去看古蹟的話就到清邁,繁忙的現代化大都市似乎已經無法吸引我駐足停留。我需要在不同的文化差異性中,找到脫離枯燥煩悶生活的一點線索,在不同視野下轉換沉澱。
都市,總適合一個人行走,去尋寶,在能兼顧便利性的考量,去找一個沒有人認識的角落。或許,才能找出這座城市各種規則與自我邏輯的矛盾,是怎麼一回事,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,不見得鬥艷,但絕對爭奇。
About author: 墨炭烏龍
台北人,寫的都是生活觀察,學著精煉而精確,學著樸實少些過度綴飾,像來一杯醇厚的墨炭烏龍茶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0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