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sponsive Advertisement

這篇文章的啟發點從【朝聖、觀光與政戰:臺中市政府沒搞懂媽祖政治學】這篇文章產生想法。 台灣人喜歡去園區、老街之類的地方,很喜歡群聚以及被侷限範圍的圈養,近年常有許多名為「園區」的實體領域出現,園區是一個具有抽象或具象主題下,許多相關與不相關經濟行為的群聚集合。但因為不相關...

【文化評論】巨大而崇拜,群聚而圍觀 【文化評論】巨大而崇拜,群聚而圍觀

台灣人喜歡去園區、老街之類的地方,很喜歡群聚以及被侷限範圍的圈養,近年常有許多名為「園區」的實體領域出現,園區是一個具有抽象或具象主題下,許多相關與不相關經濟行為的群聚集合。但因為不相關的經濟行為重疊性太高,因此常有討論老街複製化以及氾濫無實的園區,絡繹興建起。

【文化評論】巨大而崇拜,群聚而圍觀

【文化評論】巨大而崇拜,群聚而圍觀



這篇文章的啟發點從【朝聖、觀光與政戰:臺中市政府沒搞懂媽祖政治學】這篇文章產生想法。

台灣人喜歡去園區、老街之類的地方,很喜歡群聚以及被侷限範圍的圈養,近年常有許多名為「園區」的實體領域出現,園區是一個具有抽象或具象主題下,許多相關與不相關經濟行為的群聚集合。但因為不相關的經濟行為重疊性太高,因此常有討論老街複製化以及氾濫無實的園區,絡繹興建起。

這種習慣的群聚與排隊情結,大家總喜歡看哪人多哪裡去,很奇怪,但至少很安全。人多就代表那個地方「至少」安全,一家麵店很多人吃,心理就覺得有這麼多人吃麵,應該就60分以上好吃,人多基本上是安全的情結。

台灣人也有崇拜巨大象徵物的情愫,尤其宗教信仰更是堅信,台中八卦山的彌勒大佛,馬祖南竿島上的媽祖宗教文化園區裡的巨大媽祖神像,台南林默娘公園也有各式媽祖相關雕像與巨大神像,淡水緣道觀音廟也在籌資興建「全球最大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銅像」。這種迷戀巨大型態,除了讓人們多了自信,產生崇敬畏懼,是否也有勝造七級浮屠的功德情結?這總讓我想起南朝梁武帝與達摩的對話。

是不是我們看見高大就覺得迷戀?越接近天際就越以為可以直達天聽?看見巨大到不可思議的山啊、神像啊、建築啊,總先雙手膜拜表達至少的敬畏。有心經營人士再將周遭框成一個公園、允許商家入駐就變成了經濟行為的商圈,賺了錢就有了稅收,大家都獲利大家都開心。

漣漪而起的商機,讓人們、團體、政府都急於興建具有觀光商業群聚的主題地標,一時之間很多地方都被蓋上了園區之名。但也因為重疊性太高,常變成譁眾取寵的政治與經濟角力下的工具,因此流標、蚊子館之類的事情也層出不窮。

有爭議的是被物化的主題性,都是背後隱含操控的商業目的。更多被浮濫利用的還有「文創」這個詞了,被濫用到何種光怪陸離的景致,眾人消費其中還沾沾自喜地以為獨樹一幟,可以另文再述了。不論集結文化歷史、各種生活或創作形式的體驗,終究需要消費者掏出錢的商業模式維持園區的維運。

終歸一句,在商言商,在生存言生存,是很實際的問題。誰又在意了被物化呢?

0 comments: